總網頁瀏覽量

2014年2月28日 星期五

日本時代的台灣期刊很豐富




日本時代台灣的期刊約三百種以上,內容包羅萬象,題材多元。

《臺灣教育會雜誌》及地方教育會會報等可了解當時教育的發展。

《臺灣建築會誌》為「臺灣建築會」之機關刊物,為研究近代臺灣建築史的不可或缺之資料;

《臺灣通信協會雜誌》為關於臺灣交通的重要刊物;

《臺灣警察協會會誌》則為研究日本時代警察制度及社會發展的珍貴資料,

以上均是日本時代長期發行且具代表性的期刊。


日本時代台灣的文藝社團十分活躍:

《銀鈴》、《臺灣新文學》、《華麗島》、《野葡萄》、《木瓜》、
《にひたか》(新高)等文學期刊。

《臺灣地方行政》、《臺灣刑務月報》、《市街庄協會雜誌》、《臺灣の水利》
、《臺灣農友會會報》及《臺灣海務協會報》等期刊,則是關於日治時期臺灣
民政事務和產業發展之刊物,乃是研究日治時期臺灣社會、政治、產業不可或缺的素材。


隨著臺灣經濟發展,社會條件逐漸成熟,人民生活型態改變,市面上出現
《風月報》、《臺灣藝術新報》、《趣味登山會會報》、《臺灣棋道》、
《演藝とキネマ》(演藝與電影)、《旅と釣》等娛樂性期刊。

《風月報》刊載通俗小說,並曾舉辦通訊選美活動,隨刊附贈選票,一時蔚為風潮;

《臺灣藝術新報》則介紹音樂、電影、戲劇、舞蹈等藝界消息,附有照片、漫畫、插圖,圖文並茂,深具趣味性、娛樂性。
     
《南瀛佛教會會報》(後改名《南瀛佛教》、《臺灣佛教》)、《立正教報》、《圓通》及《福音と教會》等宗教類期刊。








+

2014年2月25日 星期二

台灣人抗日50年

台灣人抗日50年的事蹟
一直

那些抗日8年的
惡意忽視。


其實,日治台灣50年,台灣阿公還能與孫子用台語流利對話,就是一種抗日50年的
精神呈現。

日本統治台灣50年,就是因為台灣人有抗日50年的氣魄,才會促成「臺灣人集體認
同」的顯現。

「台語」、「台灣人」都是用來對比、對抗「日語」、「日本人」的,也是日本時代
台灣人在臺灣集體認同概念下的產物。

這樣的氣魄是光榮的、是值得台灣人驕傲的。

不要隨便戴台灣人「皇民」、「順民」這種帽子。

就是因為台灣存在抗日50年的精神,所以就算到日本戰敗之前,台灣一直都不缺在文化上、在制度上抗日的士紳。

二林蔗農事件更是不折不扣的台灣民族運動。

(誰說拿槍拿砲才能抗日?)



註:

什麼香都吃、什麼辣都喝的「蝗民」才會扣台灣人「皇民」這個帽子。





+

2014年2月3日 星期一

台灣人過的兩個新年

台灣人過的兩個新年

一個是格里高利曆(Gregorian calendar)之陽曆新年,
格里高利曆,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阿洛伊修斯·里利烏斯
改革儒略曆制定的曆法,由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。

另一個則是時憲曆(即是台灣民間所稱的農民曆)之陰陽曆新年,
時憲曆是神聖羅馬帝國科隆(今屬德國)傳教士湯若望等人於1643年制定的。

在「時憲曆」之前,二十四節氣是平均分散在一年之中,這種方法稍為平氣。
但由於地球繞行太陽的軌道是橢圓形,離太陽近時繞行速度快,離太陽遠時速
度慢,「時憲曆」便按太陽實際的軌道定義節氣,節氣的間隔也就不再平均,
稱為定氣。經過此一修訂後成為農民曆,一直沿用至今。

台灣人跟中國人過的農曆新年都是根據湯若望等人所制定的曆書,
也許叫做『湯若望新年』更加合理,不是嗎?!

(綜合網路資訊,oro...等)

---

在三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中,絕大部分都在不準確的曆法中度過。

曆法不準確,哪來「良辰吉時」的觀念? 還是佛家說的好:「日日是好日,時時是好時」


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