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塗豆」與「土豆」
落花生在台灣的清朝時代、日本時代,都寫成「土豆」:
●《重修臺 灣縣志》:「落花生,俗名土豆……
● 連橫所著之《臺灣通史》亦提及「土豆,即落花生。
● 在18世紀初期的臺灣,花生已有普遍種植之現象出現,首任巡臺御 史黃叔璥便描述道: 田中藝稻之外,間種落花生(俗名土豆);
● 乾隆39年 (1774年)時任臺灣海防同知的朱景英,更有以下之觀察: 南北路連隴種土豆,即落花生也。
圖:土豆𢲡與土豆籃
圖片來源:
花生與清季臺灣漢人社會的經濟活動
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生 林哲安
又,
〈莊子.秋水篇〉
...此龜者,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?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?]
漢字「塗」等於中囯字「涂」。
有了莊子的考證,
故,
中囯可以把「馬鈴薯」改叫做「涂豆」(「塗豆」)了。
台灣或google的
「中文翻漢文系統」把中文裡的「土豆」翻成漢文的「塗豆」就好了。
「漢文翻中文系統」則把漢文的「馬鈴薯」翻成中文的「涂豆」就好了。
這個很簡單。
另,
「馬鈴薯」、「花生」都原產於南美洲。
「馬鈴薯」何時傳入中囯東北?
「花生」何時傳入台灣?
都是可以再考證的。
很有可能,「花生」傳入台灣叫「土豆」的時間遠早於「馬鈴薯」傳入中囯東北呢。
結論與建議:
「花生」傳入台灣叫「土豆」;(清朝時代、日本時代,都叫「土豆」)
「馬鈴薯」傳入中囯東北應叫「涂豆」。(跟本不是豆的豆,何德何能鳩占鵲巢台灣的土豆?)
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