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網頁瀏覽量

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

「台語」簡史



清朝時代

清朝,台灣還沒有「台語」名稱的出現。

當時,會講「官話」的人不多,大都是各聚落各講自己的話,例如泉州話、廈門話、
漳州話、福州話、客家話...等等。

私塾是用泉州話、廈門話、漳州話、福州話、 客家話...在教「古典漢文」。


對當時講泉州話、廈門話、漳州話、福州話、 客家話...的讀書人來說,漢字就是他們的字。

那時,「很會讀書的」(漢文很厲害的),大概也只能創作像「古典漢文」那樣的詩詞而已
,頂多在「書生聚會」中發表自己的作品,跟本沒有其他地方(報紙、刊物)可發表。

大概就是一種重複填鴨「古典漢文」的學習模式,沒什麼創作的空間。(這樣怎麼會進步?)


日本時代

日本時代,台灣首次出現「臺灣話」的名稱。

一開始,各私塾一樣開班教授「古典漢文」。

有的私塾用「臺灣話」教「古典漢文」、 有的私塾用「客家話」教「古典漢文」。

講「臺灣話」的私塾用臺灣話文讀音朗誦「古典漢文」。

台灣小孩讀的公學校也有臺灣話文讀音的漢文課:
https://disp.cc/b/163-8UUB

對當時講臺灣話、 客家話...的讀書人來說,漢字就是他們的字。

此時,台灣已經有報紙、雜誌,所以,台灣的知識份子可以用臺灣話文讀音來寫新聞、
來創作漢文作品。

思想更成熟後,台灣的知識份子進而想用臺灣話白話音來創作,例如,1926年賴和的
<<鬥鬧熱>>:

快快快快(鑼的響聲,不知有什麼適當的字),銅鑼響亮地敲起來
,「到城裡去啊!」有的孩子喊著,「好啊,去啊!」「來來!」
一陣吶喊的聲浪,把孩子們和一條香龍,捲下中街去。......

註:
「快快快快」就是台語「快車」的「快」。

大家看,在閱讀這種臺灣話白話音創作的漢文時,是不是也可以同時「聽到」實境的聲響?

新一代的台灣文學家,關心工人、關心社會各階層人士,要紀錄社會百態,當然會用臺灣話白話音來敘述。

跟賴和一樣,他們很快就發現:用臺灣話白話音創作,漢字不夠用!

所以,早在日本時代,台灣就有人提出用拉丁字母拼台灣話的構想。

跟清朝的「古典漢文」樣式不同,日本時代的台語出現了多樣性。

日本時代末期打壓漢文之前,「台語」出現了歷史上未曾有過的蓬勃發展。



國民政府時代

初期,也是用「臺語」的名稱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後來才變成簡寫的「台語」。

而後來的國民政府也開始對「台語」產生敵意,試圖用洗腦的方式將「台語」
洗成「閩南語」。一些不讀台灣史的台灣人也跟著開口閉口「閩南語」。

但,閩南語不是一種語言,閩南語是多種語言的集合。

閩南語是集合名詞,不能拿來單指一種語言。這點,大家不該誤用。

潮州話、廈門話...等等,都是閩南語的成員。但是潮州話與廈門話幾乎不通。

潮州話實例: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Uaq4CMxpGf0

不管說
潮州話是閩南語

廈門話是閩南語
都是
錯誤的說法。

只能說
潮州話是閩南語的一種。

廈門話是閩南語的一種。

因此,這種說法:「台灣沒有台灣話,那叫閩南語」,是不對的。



清朝用泉州話、漳州話、客家話讀「古典漢文」

日本時代用臺灣話"文讀音"讀「古典漢文」、用臺灣話"文讀音"創作漢文,用臺灣話
"白話音"創作漢文,

現代百花齊放的台語拼音法的出現。

可以看出,台語演化的脈絡是很清楚的。

「古典漢文」的每一個字都有台語文讀音,唐詩用台語來念也很押韻。後來的台語
白話音,有些確實沒有對應的漢字可用。(演化中的台語對上固化的漢字,對應不上
是正常的)

現在,漢字、羅馬拼音都可以是台語的「字」。

所以,那些硬要說「台語沒有文字」的人,是無知中的無知。


今日以後

台語經歷過臺灣話文讀音、臺灣話白話音,毫無疑問,台語將繼續演化。

將來的台語會不會是全漢字?肯定不會。

將來的台語會不會完全捨棄漢字?誰知道。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